顯示具有 Žižek 齊澤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Žižek 齊澤克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星期六, 3月 16, 2013

齊澤克《戀物與犬儒》Fetish and Cynic中文版/Transcript/附影評


此片中文字幕來自『 齊澤克學會 』,採用CC版權,引用必須註明出處,謝謝!

 (本會告示:第一句譯文「希望這麥克風正常」或者有誤,但由於它不影響演講內容,並在人手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決定­不予修正,不便之處,謹此致歉! )

齊澤克《戀物與犬儒》Fetish and Cynic中文版
(Part of the Speech on the book "Living in the End Times"《活在末世》)
附《The King's Speech》、《Black Swan》影評

翻譯: 張超(Zhang, Chao)
審校: 唐健(Tong, Kin)
字幕製作: 陳祖光(Lockson Chan)

Facebook專頁:http://Facebook.com/ZizekSociety 
學會網頁:http://ZizekSociety.Blogspot.com

豆瓣: http://www.douban.com/group/334176/

E-mail: Zizeksoc@Gmail.com

星期二, 2月 12, 2013

齊澤克《暴力》新書發佈會:緊貼當代政治與時事的杰作 Launching Ceremony of Zizek’s New Book, Violence(Chinese version)



齊澤克《暴力》新書發佈會:緊貼當代政治與時事的
Launching Ceremony of Zizek’s New Book, Violence(Chinese version)


如欲以成本價訂購《暴力》 (只限周四及周六於紅磡火車站AB出口交收, 數量有限) ,可聯繫 totong33@gmail.com(2天內回)


日期:2012年12月29日(星期六)
時間:晚上8時正
地點:序言書室 (旺角西洋菜南街68號7樓)
主講:《暴力》譯者唐健、張嘉榮
主持:陳顯龍、曾浩年
主辦:齊澤克學會 ZizekSociety.Blogspot.com
www.Facebook.com/zizeksociety


究竟「拉布」、「擲蕉」暴力,還是「生果金審查」暴力?是革命暴力,還是長年累月的大規模貧困、絕望和剝削更暴力?齊澤克為你精彩分析、大膽揭露!


《暴力》簡介:

『我們所能眼見的物理暴力往往是某種系統暴力的産物。這種系統暴力維持著我們身處其中的政治和經濟體制。爲此,人們看待暴力的方式本身就是被系統所塑造的。齊澤克診斷了人們認知並扭曲暴力現象的各種形式,試圖顛覆自由資本主義意識形態主宰的那種認識暴力的圖像,並以「神的暴力」戰勝主觀暴力和系統暴力的合謀。

齊澤克以一西班牙小說薩拉馬戈的故事《看見》總結他對暴力的反思:在某個民主國家的選舉中,70%的投票是棄權票;重新投票後更糟,有80%的票棄權。政府認定有反政府的陰謀,因此開始秘密逮捕和審訊,却一無所獲。這導致政府將應對手段不斷升級,直至宣布首都進入緊急狀態、炮製陰謀……最終政府自己製造出恐怖分子。然而,首都却一直繼續近乎正常地運作,民衆以無法理解的「不扺抗」和「不參與」阻擋了政府每一波攻擊。因此,「有時,甚麽都不做就是最暴力的行動。」』

詳細書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544787

星期一, 2月 11, 2013

政治不是文化:回應黃毓民並申明齊澤克的政治概念「政治的文化化」 It's Politics! NOT CULTURE: Replying Wong Yuk-Man's idea of Zizekian politics and Clarifying Zizek's concept of "Culturalisation of Politics"

政治不是文化:回應黃毓民並申明齊澤克的政治概念「政治的文化化」
It's Politics! NOT CULTURE: Replying Wong Yuk-Man's idea of Zizekian politics and Clarifying Zizek's concept of "Culturalisation of Politics"

文:唐健(齊澤克學會)Tong Kin (Zizek Society)
來源:ZizekSociety.blogspot.com
http://Facebook.com/zizekSociety
http://www.douban.com/event/17904659/




毓民在 <齊澤克的「反反鬧爆文化」>中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借世界級「社運紅人」齊澤克駁斥「社運青年」,邏輯工整、筆鋒犀利,卻無意中墮入對手設定的議程──「政治的文化化」(Culturalisation of Politics)──之中。當然,作為香港政壇的稀有物種──政治家──及五區公投等真實政治行動的發起人,我相信毓民和他的政治能量不會輕易被這棵後現代毒草所困。
 
毓民在文中大量引用葉蔭聰的文章,論證齊澤克(Slavoj Zizek)反對「寬容主義」和「多元文化主義」的去政治化傾向、承認文化差異引發政治矛盾。在輕鬆擊敗自由主義意識形態──政治(矛盾)來自文化差異、應寬容不同文化──的同時,無意中承認了對手的前設──為「政治」和「文化」劃上等號。(這是一種置換(Displacement)或替換,將原來的政治經濟問題簡化為「香港人vs大陸人」、「香港文化vs強國文化」,從而容許「地產霸權」和精英階層繼續同內地資本融合,形成更大壓迫和剝削)。對於這種「政治的文化化」,齊澤克在2012年尾推出的《暴力》中給出了清晰的答案:


為何今天這麼多問題被視為寬容的問題,而不是不平等、剝削或不正義的問題?為何是寬容而不是解放、政治鬥爭甚至武裝鬥爭成為被推薦的解藥?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者的基本意識形態中,藏有這問題的直接答案:「政治的文化化」。政治分野(被政治不平等或經濟剝削所制約的分野)被自然化及中和 (neutralized)為「文化」分野,換句話說,變成不同的「生活方式」.../../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容忍這些東西。(齊澤克《暴力》中文版第125頁)[6]



那些號稱左翼但壓抑政治經濟分析的文化評論員」,其終極潛台詞是:文化衝突是「政治終結處」的政治 [2]。資本主義是唯一合理的選擇,因此政治只剩下通過議會疏導民怨、合理化政策和保護「本土」的任務,而文化衝突則有寬容和文化多元主義作為解藥。講到這裡,少數比較單純的社運青年或會突然慘叫一聲「咦,呢個咪就係陳雲叔叔既政綱??」[5](陳雲<導正民粹 政黨新路>)──咪就係囉,所以齊澤克和拉克勞(Laclau)等政治學者,早已意識到自由主義政治和民粹主義的連體嬰關係。當然,民粹主義和以民粹方式誘發的群眾行動間沒有清晰的界線,齊澤克也絕不會像精英階層那樣指摘阻截「水貨客」為破壞「法治」、抗議奶粉短缺為破壞「自由市場」,社會不滿/民怨的不規則爆發正好讓我們看見這些「核心價值」導致的系統暴力(嬰兒無奶喝、青年無樓住),有時甚至能創造出一個文化霸權被削弱的、模糊的反思空間。在這種時刻,我們不但需要反思,而且需要勇氣去面對真實界(the Real):不是「流血?沒問題!但要我同那些勾結內地豪客的地產商和老板階層決裂就免談」(試回想一下在2013年元旦日前夕的某些「自治運動」成員公然提出和地產霸權結盟的建議);而是,「流血?沒問題,但要先向利益階層宣戰!」。

回到葉蔭聰對齊澤克的誤讀:故事並非一群自由派在空想「沒有衝突的世界」、而在現實中這些衝突不可避免,而是:種種「文化衝突」本身是一幅屏幕、一幅掩飾背後的社會矛盾(Social antagonism)的屏幕──社會內部對抗才是真實政治的場域、真正的「激情鬥爭」的地點──這是「左」、右雙方都「不能說的秘密」。齊澤克已講得非常明白,一旦你接受了「政治的文化化」的修辭 [8],政治就被轉化為可以管理的文化衝突──身份的命名("Naming")決定了反思的切入點──從而始作俑者的政府和大財團就可置身事外。這種「政治的文化化」引發的政治困局和窒息感最終迫使民眾及其不滿轉向民粹主義。或者說,在被精英利用前,民粹本身是對文化精英炮製出來的「沒有政治的政治」和「沒有敵人的政治」的一種瘋狂回應。再一次,在這個層面,和犬儒主義相反,民粹爆發是對政治性(the political)的呼喚,是一種自我催眠的、渴求變局的盲目衝動。

最後,既然引文可以出神入化,我們也不妨重覆同一個動作──在添上齊澤克式改寫癖的風味之後:

齊澤克反對這種多元文化主義,鼓吹一種誠實地面對社會矛盾的激情鬥爭與結盟(即以大眾和統治階層間的政治經濟矛盾為基礎的結盟),勸自由派知識分子不要妄圖以文化代替政治、以衝突取代(敵我)矛盾,因而一併消滅人類的情感和政治。他對自由派的寬容意識形態不以為然,認為政治正確的姿態不但沒有消滅文化矛盾,反而造成挪威屠夫布雷維克(Brevik)這類現象的爆發。民眾被壓抑的政治不滿(discontent)最終由右翼和民粹政客接收,自由主義不但利用文化政治消滅政治,更在每一次起義將臨的時刻「見好就收」(包括七一、反高鐵、反國教)──以阻止人民徹底推翻建制[9],因而距離民眾越來越遠,甚至成為民眾的敵人,民眾漸漸意識到自由派議題的無能和去政治化本質,並開始傾向[也是由精英操縱的]民粹主義,以一個外來的敵人取代社會內部的「深層次矛盾」,結果保皇政客及大財團不但可以利用多元文化作幌子,更弔詭地成為民眾必須拉攏的結盟對象。[3]




[1]: 葉蔭聰<誰的包容與尊重?———歪讀公民教育委員會「社會共融」短片>
http://www.inmediahk.net/node/55691
[2]: 「衝突」 是可以化解、「談判」和妥協的,它只需要管理而不需要政治。
[3] 「齊澤克反對這種多元文化主義,鼓吹一種具有激情的鬥爭與結盟,勸自由派知識分子不要空想一個沒有衝突的世界。他對自由派的包容不以為然,認為只是政治正確的姿態,把人的激情壓抑或轉移了,其實壓根兒沒有消滅衝突鬥爭。這些激情最終由右翼基督教民粹主義接收,自由派的理想雖高,卻無力面對衝突的世界,跟激動的民眾距離愈來愈遠,自由派的議題,反而變成被攻擊的對象,保守政客及大財團更可以用多元文化作幌子,置身事外。」 ──黃毓民<齊澤克的「反反鬧爆文化」>
[5] (「令民怨可以進入議會議程,化成合理的公共政策和行政措施,保護本土利益」──陳雲<導正民粹 政黨新路>)
[6] 齊澤克,唐健、張嘉榮譯《暴力》Violence;北京:法制出版社2012年
[8] 「借用準確的康德式術語,當我們反思自身的種族根源,我們正忙於進行一種理性的私用(private use of reason),因而受到偶然、教條的前提束縛……不是以……自由人類的身份行動」 (齊澤克《暴力》頁128)
[9] 那些批評「八十後青年」的政治行動者已經在技術和微觀層面意識到、甚至見證例如林輝和陳景輝等人如何阻礙了起義,但他們對「美點雙輝」的人格批判,卻妨礙了他們透視兩人所代表的利益集團(媒體及「紅色資本」)如何透過兩人的政治-文化操作來維繫建制。

星期六, 2月 09, 2013

齊澤克:西方的財政危機同樣是民主的危機

 齊澤克:西方的財政危機同樣是民主的危機

 

英國衛報 2013年1月16日下午6時22分 GMT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13/jan/16/west-crisis-democracy-finance-spirit-dictators

作者:齊澤克

譯者:黃杰@齊澤克學會



當歐洲上層精英正在回應歐元區域的壓力時,齊奧塞斯庫的極權精神正在獲得新的生命

在他倒台以前其中一個最後的訪問中,羅馬尼亞總統尼古拉‧齊奧塞斯庫被一個西方的記者質問他為何禁止國民出境,尤其是當憲法是承諾這項權利。他的答 案是最佳的史太林式的詭辯傳統:「對的,憲法承諾了自由行動的權利,但是它同時承諾了市民一個安全、繁榮的家園。因此我們有了一個不同權利之間潛在的衝 突:如果羅馬尼亞的市民可以自由離開國家,他們國家的繁榮就受到威脅。在這個衝突之間,我們總要作出一個決定,而擁有一個繁榮、安全的家園是清晰地更為優先的……」

在今天的斯洛文尼亞,似乎這同一種精神是活著且活得很好。上月,憲法法院宣佈在有關成立「壞銀行」和國家儲蓄的法案上,公投是一個違憲的選擇——而 這相等於禁止公眾在這事項上的選擇權。這個公投是由貿易工會所提出,因為他們質疑政府新自由主義式的政治,而他們的這公投的動議已經獲得法制上足夠的署名所支持。

齊澤克論電影《00:30凌晨密令》:「想像若果猶太人大屠殺是被一個中立的方式描述」

齊澤克論電影《00:30凌晨密令》:「想像若果猶太人大屠殺是被一個中立的方式描述」



譯者:黃杰@齊澤克學會

譯按:原文為英國衛報1月25日16:00GMT所刊登的文章;在文章最底部有「譯者總結」;《00:30凌晨密令》的中國譯名為《獵殺本‧拉登》;圖片為巴迪歐《倫理學》一書,是以中學生為對象談論何為真正的道德,並強烈反對後現代的相對主義倫理學。



在洛杉磯時報刊登的信件內,美國著名導演凱瑟琳‧華格羅(Kathryn Bigelow)是以這樣的方式來辯護她如何在《00:30凌晨密令》中描繪美國政府特務為了捕捉並殺害拉登時所利用的酷刑的方法:

「我們這些在藝術工作的人都知道對一件事情的描述是有別於對它的認同。若然兩者是相等的話,那麼就沒有藝術家能夠描繪出那些非人道的常規、沒有作家可以描寫到它們、也沒有製片的人可以挖進去探討我們時代的那些棘手的問題。」

真的嗎?我們不需要作為一個道德主義者,或是對抵抗恐怖份子襲擊的緊急性一無所知,亦能想像到以嚴刑折磨一個人的這個行為自身是多麼深切的驚愕,而去中立地去描繪它——如,去平淡化這個驚愕的維度——已經是一種對它的認同。

想像一套記錄片以一個冷酷、漠不關心或中立的方式去描述猶太人大屠殺,就如這事情是一個大型工業物流操作,集中探討它所牽涉的技術問題:運輸、清理 屍體、阻撓正被送去毒氣室的囚犯過分驚恐…等等。這種的電影要不是包含了一種對這強烈地不道德的議題的迷戀,就是指望透過這可憎的中立性來引起觀眾的焦慮 和嫌惡。而華格羅是在這當中的哪一方呢?

齊澤克:今天,「革命份子」是甚麼意思?Be a Revolutionary




文字記錄、翻譯、譯注、字幕製作:黃杰@齊澤克學會


九十年代標誌著全球資本體系的勝利,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過去,甚至有的像汪暉教援說那是一個「短二十世紀」。這意味著甚麼?全球激進政治的逝去,很多老一輩的人所活過的動盪場面,對於出生在短二十世紀以後的人來說只能已「夢想」(或「道德」)二字置之——即使他們後來覺醒了而參與政治,還是一種不夠實在的舉動:他們完全活出了現代性的病徵,仿佛在一個宇宙中有所謂日常生活,一切都已經被普世性(例如資本)的力量所規定,然後在另一個宇宙中可以在特定日子出來"抗爭" - 表達一下自己的政治立場和不滿...這種參與政治的態度,這種意識形態的人格割裂,實質上是在破壞真正的政治行動作為我們具體生活場域的一部分,與此同時,激進政治——以動盪形式改變具體生活的條件——無聲地死去。

齊澤克說,我們應該承擔這一個裂層(九十年代的巨大歷史場境轉移,由國家性解放運動和全球意識形狀抗爭,到現在的全球資本主義的普及)至一個極致的地步。怎麼說呢?就是不要對過去再有懷舊幻想之情。20年過去了,這20年來,全球激進份子疲弱不堪,而激進思想仿佛成了一種失傳武林的武功,你只能從那白髮蒼蒼的老人家口中聽著他如數家珍的說著過往青年時期的理想主義。但是齊澤克並不是這樣的一個人。20年來,他從《意識形態崇高客體》開始已經籌備好重新發明我們過往失敗的嘗試,這20年來他著書超過50本,但態度堅持的他絕對對過往沒有懷舊幻想之情:若不是甚麼,他還是提醒我們「要為新的開始打下基礎,從『開始』再去開始」。20年後他表現的不是過時的失傳武功,而正正是從最當下的場境,透過「永恆於舊有之物的概念」的鏡頭重新為我們詮釋這個世界。使我們自以為熟知的當下狀態以全新的方式展現。

星期日, 11月 25, 2012

齊澤克:為什麼奧巴馬不單是一個『人性化的布殊』?

齊澤克:為什麼奧巴馬不單是一個『人性化的布殊』?


by Slavoj Zizek

Translated by 翻譯:Lai Chun Fu Barco, Joseph(齊澤克學會 Zizkek Society)




聯繫我們 Contact us:

Email = KantHegelZizek@Gmail.com

Facebook = http://www.facebook.com/ZizekSociety

豆瓣 Douban: http://www.douban.com/group/334176/

Google+ = Kanthegel Zizek



備註:原文作者齊澤克在《衛報》所登文章,齊澤克學會(http://www.facebook.com/ZizekSociety)會定期從歐洲研究院(EGS)的翻譯名單中抽出對香港社會有重大含義的文章翻譯,EGS翻譯團隊致力將歐陸當代思想翻譯到所有主要語言;本文譯者:Lai Chun Fu Barco, Joseph (CUHK 13', Philosophy)




奧巴馬是如何成功連任?



哲學家梅尼(Jean-Claude Milner)最近提出一個新的階級概念「維穩階級」:它們不是以往的當權階級,而是所有執著既有社會、經濟、和政治的連續性秩序的一群人。他們在面臨「改變」的時候,只希望通過「改變」來維持「不變」。


今天,已發展國家中的選舉任務就是贏取維穩階級的支持,而奧巴馬的成功正正是因為他沒有被認為是「激進改革者」;這贏取了維穩階級的信任,繼而贏取了選舉。大多數的選民,因為推卻共和黨市場和原教旨主義者所擁護的極端改革方案,所以支持奧巴馬。


但長遠而言,這足夠嗎?在他的《「文化」的定義的芻議》之中,英國的偉大保守詩人T. S. 艾略特寫到,當我們只能在「異端」和「非教徒」之間二擇其一,要令宗教存活的唯一方法就要脫離[教會]這條腐屍,離開建制、成立獨立派系。西方社會現正渴求出現一個這樣的方法帶領我們擺脫眼前害人的危機:而奧巴馬明顯沒有完成這個使命。大多數人對奧巴馬政權之所以失望正正就是因為他選舉口號中的「希望」結果只證明了建制在溫和的改變下得以延續。

星期日, 10月 28, 2012

《變態電影指南》(新譯中文字幕版[加註解]) 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 (High-quality Chinese Subtitle)

本會正式推出:《變態電影指南》新譯中文字幕版(加註解),誠邀以前看不明白的朋友重看:

《變態電影指南》(高質中文字幕版[繁體]/齊澤克學會製作)

《变态电影指南》(高质中文字幕版[简体]/齐泽克学会制作)


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High-quality Chinese Subtitle by Zizek Society)

翻譯:唐健(Tong Kin)

字幕製作:陳祖光(Lockson Chan)

2012 Creative Commons 創意版權(中文字幕)

這個無償中文字幕來自熟悉拉康和齊澤克的唐健(齊澤克《論暴力》一書的主譯),準確度應該高於現存的其他《變態電影指南》中譯版本,然而在有限人手和時間的情況下,樣式和編輯上不乏粗糙或不一致之處,敬請諒解。 歡迎指正錯漏: KantHegelZizek@Gmail.com


Facebook專頁:Facebook.com/ZizekSociety

豆瓣:www.douban.com/group/334176

電郵:KantHegelZizek@Gmail.com

星期二, 10月 09, 2012

齊澤克《危險地夢想的一年》(節譯/初稿) "The Year of Dreaming Dangerously" by Slavoj Zizek

《危險地夢想的一年》(節譯 /初稿)

"The Year of Dreaming Dangerously" by Slavoj Zizek (齊澤克)

**備註:(1)本文為齊澤克剛面世新書"The Year of Dreaming Dangerously"的節譯
    

翻譯:張超
編輯:齊澤克學會 http://Facebook.com/ZizekSociety





Contact us:
Email = KantHegelZizek@Gmail.com
                               http://www.facebook.com/KantHegelZizek
豆瓣Douban:     http://www.douban.com/group/334176/
Google+ = Kanthegel Zizek

Keyword關鍵詞: Zizek, Occupy Wall Street, Badiou, Event, Middle East, uprising, revolution




2012年我們又身處何處?2011年堪稱「危險地夢想的一年」,激進解放主義政治在全球各地復蘇。一年之的現在,每一天都更進一步證明,這場覺醒是多麼脆弱與反復無常,它的每個側面都亮起了警示自身精疲力盡的紅燈:阿拉伯之春的激情深陷妥協與原教旨主義泥沼;占領華爾街運動也失去活力,以至於借着「理性狡計」的外衣,不得已將那些在祖高蒂公園(Zuchotti Park)和其他地點清理運動抗議分子的警察,當成偽裝的救星(以期待早日結束),來掩飾普遍存在的朝氣全無。世界各地的情形也都如此:尼泊爾的毛主義分子似乎也被反動保皇力量利用政治陰謀挫敗;委內瑞拉的「玻利瓦爾」實踐運動越來越退步成為在國家元首帶領下的民粹主義……在這令人沮喪的時刻,當夢想似乎要消逝,我們又將怎麼辦?我們的唯一選擇是否只有「對崇高的熱烈時刻的懷舊自戀式回憶」或「對為何真正嘗試改變情況必然失敗的犬儒現實主義解說」?



首先要聲明這種背地裡的不滿仍舊嚴峻:憤怒正在累積,新一輪的起義將緊隨其後。2012春離奇又超乎常理的相對平靜在背地裡的緊張對立持續升溫之下日益千瘡百孔,宣告
新一的爆發。使情況凶兆重重的是那種全面彌漫的封堵感覺:明確的出路渺茫,精英階層已經很明顯地失去了統治能力。使現狀更加令人不安的是民主制度的失敗成了眾人皆知的事實:相同的挫折感在希臘和西班牙大選之後依舊存在。我們應當如何解讀這種憤怒的信號呢?在「拱廊計劃」(Arcades Project)中,本雅明(Walter Benjamin)引用了法國歷史學家安德烈‧蒙格龍(André Monglond)的話說:「過去的時代在文學文本中留下了自己的影像,就好比光線在感光平面/底片上印刻出來的影像一樣。只有未來單獨擁有特效顯影劑來精確重現這些影像。」[1]諸如占領華爾街,阿拉伯之春,在希臘和西班牙爆發的行示威等等運動,都是只有在未來才能解讀的表象。換句話來說,我們應該放棄通常歷史學家使用的通過背景環境和起源來解讀一個事件的做法,激進解放運動的爆發是不能這樣解讀的:與其把這些激進解放運動視為過去到現在的延續,我們倒是應該從未來的角度審視它們,就是說我們應該將其解讀為未來烏托邦零星的、扭曲的(有時甚至是相反的)隻言片語,雖然現在這個烏托邦依舊以一種潛在力量的形式沉睡當下。根據德勒玆(Deleuze)觀點──普魯斯特(Proust)的話說──「人和事物在時間長中的地位(重要性)是不能他們在空間出現地點衡量的[2]:「臭名昭著的瑪德琳蛋糕」(the notorious madeleine)當下出現在這裡,卻和現在所發生的一切無關。[3]同樣的,一個人應學會辨識的藝術,站在參與者的主觀角度,辨識出當下空間中的元素,這些元素當下出現在這裡,從時間上看卻屬於一個被解放了的未來,一個共產主義的未來。


星期五, 10月 05, 2012

齊澤克《洪席耶的教學》 "The Lesson of Ranciere" by Slavoj Žižek

齊澤克《洪席耶的教學》
"The Lesson of Ranciere" by Slavoj Žižek


出處:洪席耶(Jacque Ranciere)的《美學的政治》(The Politics of Aesthetics) 後記


譯者:張嘉榮(齊澤克學會)




謝林(F.W.J. Schelling)的陳述:「開端就是那個以其開始的東西的否定」(“the beginning is the negation of that which begins with it”)與洪席耶的路線完美地吻合,洪席耶作為一個阿圖塞主義者,他首次出現於在60年代中期的哲學圈中,從1965年起,他是其中一個(和巴利巴爾 (Etienne Balibar)、馬舍萊(Pierre Macherey)以及埃斯塔布雷(Roger Establet)一起)寫成開創性讀本《讀論資本》的人,該書連同阿圖塞的《保衛馬克思》(Pour Marx) 定義了「結構主義馬克思主義」的領域。然而,人們不用等待洪席耶的(那平地一聲雷地震撼阿圖塞學術圈的)個人著作太久,他便出版了《阿圖塞的教學》(La Lecon d'Althusser)──一本對阿圖塞結構主義式馬克思主義的[阿圖塞嚴格地對科學理論和意識形態所作的區分,以及對任何自發的(被譴責為一種資產階級人道主義的形式)群眾運動的不信任]驚人的批判式考察。為對抗這種理論家式的精英主義(資產階級人道主義),即那種對科學知識領域和意識形態(誤)認同──一般大眾沉淪於其中──之間的鴻溝的堅持;同時也為了對抗這種立場──即容許理論家去「為」群眾「說話」以及知道關於他們的真相,洪席耶一次又一次傾力去闡述那些政治主體化過程的──在其中被排斥者(「低下階層」)提出他們為自己發聲的要求,導致一種對社會空間的全體觀點的改變,因此那些被排斥者的要求在其中擁有一種合法位置──魔法的、暴力詩意式時刻的輪廓。


星期三, 9月 19, 2012

齊澤克《不要行動,只要思考》("Don't Act. Just Think."中文版)



齊澤克《不要行動,只要思考》("Don't Act. Just Think."中文版)

齊澤克學會製作

翻譯:陳祖光
審校:唐健、黃杰
字幕製作:陳祖光

Facebook專頁:http://Facebook.com/ZizekSociety
豆瓣:http://www.douban.com/group/334176/

星期六, 8月 18, 2012

<高譚市無產階級的獨裁統治> 齊澤克論蝙蝠俠 Dictatorship of the Proletariat in Gotham City | Slavoj Žižek on ‘The Dark Knight Rises’

<高譚市無產階級的獨裁統治>

齊澤克(By Slavoj Žižek)


翻譯:唐健
齊澤克學會 http://Facebook.com/ZizekSociety








小丑召喚了形式上最純粹的無政府主義、批判地強調了既存的資產階級文明的偽善,但小丑的觀點不能被翻譯成集体行動[mass action]。相反,班恩成為壓迫性[社會]系統的一個存在性威脅。/。。。/他的力量不單來自他的体格,同時來自他指揮民眾和動員民眾去達成政治目標的能力。他是先驅人物,以被壓迫者的名義展開政治鬥爭,他是那些採取行動改變[社會]結構的被壓迫者的有組織代表。系統無法容忍這種力量--它具有最大的顛覆潛能。它必須被消滅。」[註9]


「世上存在兩種『恐怖統治』,假如我們還願意記得和思考恐怖統治的話;其中一種產生於激情之中,另一種產生於無良的冷血之中。。。我們全部都因為那種較小的恐怖統治[法國大革命]--可以說是短暫的恐怖--而顫抖,然而,被斧頭斷頭的迅速死亡的恐怖,和長達一生地陷於飢餓、寒冷、侮辱、殘暴和心碎的死亡相比,哪一種更恐怖?一個城市墳場被短暫恐怖統治中的棺木填滿了,我們早已被教導不知疲倦地害怕和哀悼這種[短暫]恐怖;但是,即使整個法國那麼大的土地也擠不下那種較古老和真正的恐怖統治下的棺材--那種難以言喻的苦難和極大的恐怖,我們從未被教育去觀看[taught to see]它的浩瀚或對它感到憐憫。」 --馬克吐溫

星期五, 8月 17, 2012

《無身體器官》導言《Organs Without Bodies》 Introduction

齊澤克《無身體器官》導言
Zizek《Organs Without Bodies》 Introduction (In response to Deleuze's 《Body without Organs》回應德勒茲《無器官身体》)


譯者:張嘉榮
齊澤克學會 http://Facebook.com/ZizekSociety

導言 : 一種觸碰(Encounter),而非對話(Dialogue)

眾所周知,德勒茲對辯論十分反感----- 有一次他寫道,有一個真正的哲學家坐在一間咖啡廳裡,當他聽到有人說 “讓我們對這個觀點進行小小的辯論!”時,他立刻跳起並盡快離去。他曾經能夠引用哲學的整個歷史來作為他這態度的証明。而寫對話錄的柏拉圖(首個真正形上學家)大概是在哲學的歷史中最大的諷刺,因為他的對話錄從未涉及一種論證的對稱交換。在早期的對話錄中,蘇格拉底佔據了 那個“知道其什麼也不知道”的位置,並且從其中他動搖了他的同道人所預定的知識;在晚期的對話錄中,這主角進行一切講話在於當其同道人的貢獻被限制於如 “就是如此!”、“憑藉宙斯,你是對的!”等等這些突如其來的驚嘆。同時,人們應該完全認同和承擔這個事實而非哀悼它。正如巴廸歐所言,哲學是固有地公理式的,即一種對基礎洞見的結果式(按:這個字乃哲學技術用字,有必然性之意義)疏解。因此之故,所有在哲學史中偉大的 “對話綠”正正是對大量個案的誤解:亞里斯多德誤解柏拉圖、黑格尔誤解康德和謝林、馬克思誤解黑格尔、尼采誤解基督、海德格誤解黑格尔…正正當一個哲學家施加一種至關重要的影響力於另一個哲學家身上,這種影響力毫無例外地建基於一種生產性誤讀----難道整個分析哲學不正正是從誤讀早期維根斯坦而出現?

星期二, 7月 10, 2012

《土著的回歸》:齊澤克論"阿凡達", "Return of the natives" Zizek On Avatar

《土著的回歸》:齊澤克論"阿凡達",
"Return of the natives" Zizek On Avatar





「詭異地,當《阿凡達》橫掃全球票房時(上映不足三週已大收十億美元),一個擁有相同情節的故事也正在現實中上演。內東加里亞空達(Dongria Kondh)族人居住的印度奧里薩的南部山區,被賣了給一家採礦公司。該公司計劃開採當地藏量豐富的鐵鋁氧石(bauxite)(礦藏估計至少值四萬億美元)。此計劃激起了內東加里亞空達族人的強烈反抗,一場毛派納薩爾派分子(Naxalite)的武裝叛亂因而爆發。」

《阿凡達》忠於傳統的情侶生產公式... 一系列殘暴的種族主義母題:即使一個下身殘廢被地球棄的人,已經有足夠能力奪取美麗原住民公主的芳心、並協助土著贏得關鍵一仗。電影教導我們,原住民只有一個選擇,要麼被人類拯救,要麼被人類殲滅。換言之,原住民若不想成為帝國主義現實的受害者,就得飾演白人幻想中的既定角色。」 

---------

星期六, 7月 07, 2012

何謂公共理性?康德 VS 羅蒂 (What is "Public Reason" ? Kant VS Rorty) by Zizek

何謂公共理性?(康德 VS 羅蒂)**


**請跳去下面第143頁


齊澤克《論暴力》第五章(Zizek, Violence, Chapter 5
 
 中譯:唐健、張嘉榮(齊澤克學會 ZizekSociety.Blogspot.com)
電郵:KantHegelZizek@gmail.com


<寬容作為一種意識形態類別>


政治的文化化(Culturalisation of Politics)

為何今天這麼多問題被視為寬容的問題,而不是不平等、剝削或不義的問題?為何是寬容而不是解放、政治鬥爭甚至武裝鬥爭成為了建議中/被推薦的解藥?自由主義多元文化主義者的基本意識形態中藏有這問題的直接答案:『政治的文化化』. 政治區隔------被政治不平等或經濟剝削制約的區隔-----被歸化和中和為 『文化』區別,換句話說,變成一些被假定、一些無法克服的不同的 "生活方式". 而你只能『容忍』這些東西. 這狀態要求我們作出反應-----一個可以借用班雅明所提供的術語總括的反應: 從政治的文化化到文化的政治化. 這種直接文化化的起因是諸如福利國家或各種社會主義計劃等政治解决方案的撤退和失敗. 寬容是它們的後政治代用品. (註1)       


星期一, 6月 04, 2012

『齊澤克《比無更少》導言中譯草稿』

 Slavoj Zizek's LessThanNothing, Introduction(Chinese Translation Draft)
 
中文翻譯:唐健 (Tong, Kin)  2012/06/03 Hong Kong (t o t o n g 33@Gmail.com)

齊澤克學會:
網站ZizekSociety.blogspot.com
面書 Facebook.com/KantHegelZizek
ZizekSociety.org  (our old site)








注意:

1. 本譯文採用creative commons版權,歡迎自由複製及引用,但必須注明出處.

2. 本文為中文翻譯草稿,註腳尚未完成,但會在短期內完成,希望閱讀完整註腳譯文的朋友,可隔一段時間再到訪。

3. 歡迎指正翻譯錯漏,t o t o n g 33@Gmail.com


4. 提要(一):《黑超特警組》(Man in Black )第一集其中一幕為我們提供了這本磚頭的要義──也是文化評論家齊澤克表演名為《變態家族》「楝篤笑」的要義(的另一面)──,只要惡補了這口日月精華,你大可以繼續參加在某個無人地帶舉辦的入侵秀和外星人課程、並燒掉所有所有拉康、黑格爾或馬克思的磚頭泄憤:

話說主角--探員J-- 在面試時表現一枝獨秀,輕易擊敗那些「the best of the best of the best..」。原因呢,當然就是他舉槍轟掉一位天真小女孩,理由是「一個女孩半夜三更在街上遊蕩,手上還捧著《量子力學》,極度可疑」(大意)。「半夜」代表人類水深火熱、越來越瀕於絕望甚至滅亡的處境,「天真的小女孩」象徵那些只看見外部邪惡但看不見自己所作所為的「美麗靈魂」(beautiful soul),難道那些在今天的瘋狂世界中仍堅持將政治個人化、堅持個人道德以及市場原教旨主義**的純真靈魂,不也是極度可疑嗎?──這就是笑話背後的本能:我們往往能夠在表面純真之中讀出暗藏的淫穢信息。換言之,今天早已不是《他們所做的他們不知道》的時代,而是「我知道..但我仍然..」的快感年代,主体早已知道《比無更少》這塊磚頭的最大秘密:「實体就是主体」以及──越J越多的淫穢和快感。

***“市場原教旨主義”的另一個版本是“市場不是萬能論”和“市場要受到人道精神約束論”,這些理論的暗藏的共同論點是“資本主義是唯一選擇”和“邪惡在我[的社會關係]之外””我和市場災難無關




-------------------------------------


星期日, 3月 11, 2012

齊澤克:反對民粹誘惑(拉克勞《論民粹理性》書評)

*來源:http://www.lacan.com/zizpopulism.htm

*黑体標記為原文所無

*有關民粹的討論,主要在此文前半部








. . . . . . • Against the Populist Temptation •
. . . . . . . . . Slavoj Zizek

[space] nav gif nav gif nav gif nav gif nav gif  nav gif nav gif


The French and Dutch NO to the project of European constitution was a clear-cut case of what in the "French theory" is referred to as a floating signifier: a NO of confused, inconsistent, overdetermined meanings, a kind of container in which the defense of workers' rights coexists with racism, in which the blind reaction to a perceived threat and fear of change coexist with vague utopian hopes. We are told that the NO was really a NO to many other things: to the Anglo-Saxon neoliberalism, to Chirac and the present French government, to the influx of the immigrant workers from Poland who lower the wages of the French workers, etc.etc. The real struggle is going on now: the struggle for the meaning of this NO - who will appropriate it? Who - if anyone - will translate it into a coherent alternate political vision?